
类别:产品 发布时间:2025-04-24 03:10:15 浏览:1 次
“目前税率下已无向美出口的关税可能,(罗非鱼)是水产此次关税战中损伤最大的水产行业。”日前,球突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罗非鱼分会发出《关于保持罗非鱼产业链稳定发展的围战倡议》,表示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多变,出口遇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破局基本面未变,国内消费市场是何方罗非鱼产业的坚强后盾。
(罗非鱼关税大考破局,中美战下中国时长共3分45秒)
2025年4月,水产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正式落地,球突叠加此前多轮制裁,中国输美水产品综合税率飙升至145%,日前美方更是将部分商品关税加征至245%。尽管这场中美关税战已沦为数字游戏,失去实际经济价值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我国罗非鱼、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类的价格优势彻底丧失,水产行业二十年来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加工厂放假 停止收购商品鱼
中国鱼虾将彻底退出美国市场?
在中国农业对外贸易中,水产品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据中国海关数据,2024年中国水产品总出口量约400万吨,出口额近200亿美元。美国是中国水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,然而2024年是过去10年我国对美水产出口的第三低的年份。这与中美上演多年的关税战息息相关。
2019年,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,对包括罗非鱼在内的中国商品提高关税至25%。今年2-4月,美国再次以“对等关税”“中国对世界市场缺乏尊重”等借口,将中国输美产品关税提高至145%。从数据看,美国加征关税政策,对中国输美水产品产生的影响是颠覆性的——中国罗非鱼在美市场占比持续下降,从2018年的75%跌至2024年的66%;中国对虾出输美总量与出口总量占比从2019年20.38%降至2024年的6.39%,直接从出口大宗水产品变成进口大宗水产品,未来更可能完全退出美国市场。
>>>相关链接:
如此重压之下,关税显然已失去了贸易中的原本意义。
海南文昌一水产加工厂负责人表示,按照以往的贸易操作,例如关税加到25%,加工厂、美国采购商还可以共同承担,在原料采购、生产效率、销售费用等方面想办法分摊成本,保持稳定的供货销售。“但现在这个关税,已不可能有利润,基本等于是贸易‘脱钩’。”
行业一线对加征关税的感知则更为迅速和直接。据悉,在罗非鱼产量最大的广东、海南,加工厂已接不到新订单。据行业人士表示,鉴于超高额的关税,在美国的罗非鱼采购商已没有利润,一时也难以找到新的供应商和渠道,现在基本处于观望状态。虽然加工厂还有报价,但只能少量收鱼,以保证留住工人。到4月11日,在广东茂名、湛江,已有加工厂以设备检修等理由放假,停止收购商品鱼。
前有堵截后有追兵
中国水产业转型正“内外交困”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,年产量超过180万吨,其中约55%用于加工出口。2024年,我国罗非鱼总出口额达到14.05亿美元,其中对美出口约13万吨,占中国罗非鱼出口总量27%左右。近三成销量被阻断,于罗非鱼产业无疑是致命打击。

受此影响,罗非鱼行情明显下跌,广东茂名、湛江等地塘头价跌至4元/斤以下。据行业媒体报道,广东鱼价一周跌幅达到0.65元/斤,海南跌至4.4元/斤左右,跌幅达到0.4元/斤。海南罗非鱼缺乏国内销售渠道,受影响更显著,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50%-60%。行业人士预测,鱼价持续低迷,或造成行业停摆,长期以往,将极大影响罗非鱼养殖积极性,可能出现产业持续萎缩。
中国水产贸易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,一定程度建立在以美国市场为核心、低端加工为主导的出口依赖模式之上。2025年中美关税战升级后,这种模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,行业陷入“出口市场萎缩”与“内部转型受阻”的双重困境。
一方面,中国输美水产品综合税率从2018年的不到5%飙升至2025年的145%,可能直接导致出口企业订单下滑。美国市场的萎缩也将引发“多米诺效应”——欧盟、日韩等传统市场因中国产能转移而收紧进口标准,越南、印尼等新兴供应国凭借零关税优势抢占份额,形成“前有堵截、后有追兵”的困局。如此次关税风波发生后,国内某海外对虾采购平台上,厄瓜多尔虾价格提升10%-20%,同时,产自印度的对虾价格下跌幅度达到40%。

另一方面,关税壁垒叠加国内生产成本攀升,可能使行业陷入“两端挤压”的恶性循环——养殖端,美国大豆进口关税推高饲料成本;销售端,美国进口商将关税成本转嫁至中国供应商,如此前沃尔玛、Costco等卖场单方面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。此外,如罗非鱼等长期依赖出口的产品,外销转内销也可能面临产品结构不完善、渠道网络不足、产销失衡等重重困难,导致内外交困。
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消息,为应对新的高税率,中国水产加工企业将被迫压缩对美国的出口量,水产市场供需格局亟待重建,中国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秩序。部分拉美国家在本轮关税调整中“躲过一劫”,这使得这些传统以原料出口为主的国家,正被越来越多全球水产企业视为潜在的“新加工高地”。

对于我国水产业而言,此次关税战无疑是对整个水产加工出口底层逻辑的深层次冲击。近年来,美国对中国多次挑起贸易摩擦,国内工业产品从东南亚国家“绕道”出口美国。但据业内分析,此次美国挑起关税风波,越南、印尼、泰国、菲律宾、印度等水产养殖大国同样被加征高额关税,虽然现已暂缓90天,但将来仍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,阻碍了部分中国企业“南迁加工”的产业布局设想。
据长期从事国际水产贸易人士介绍,从整体来看,由于美国本土的高人工成本、加工工人短缺等问题,短期难以支撑水产加工业发展。业内普遍认为,美国本土重建水产加工链尚需时日,其在全球水产产业链中的“终端”角色短期内仍难改变。
在此背景下,我国水产业该如何改变被动承压的局面,从这场关税战中突围?4月15日,海关总署召开进出口企业、行业协会商会座谈会,给出了答案—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,拓展多元化市场,加快产品转型升级,开辟贸易新渠道新方式,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。
拓展多元化市场,主要有两大路径。
一是开拓海外新市场,如积极拓展中东、欧洲、拉美、RCEP成员国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等新兴市场。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我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实现了增长。其中中国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进出口额达到5.26万亿元,增长2.2%,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1.1%,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。以上数据充分说明,我国外贸产业欣欣向荣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成为推动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广东多个外贸大市迅速作出反应。如东莞市正式出台《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》,明确到2027年,力争使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出口占比超30%。阳江市公布“稳外贸八条”新政,在参展经费支持中,对参加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、RCEP成员国、中东地区展会的外贸企业,展位费、特装费、机票费均可给予最高50%的支持。
二是开拓国内市场,推动出口转内销。作为中国罗非鱼出口领军企业,国联水产率先启动“出口转内销”计划,将重心转向内销市场。国内各大供应渠道也陆续表态——永辉超市、华润万家、联华超市、武商集团等企业将为外贸企业开通“内销”直通车;盒马面向中国外贸企业开放入驻通道,绿色通道24小时专人加急处理,简化认证流程,缩短审核认证周期;拼多多推出“千亿扶持计划”,承诺未来三年内投入超1000亿元人民币,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,尤其是加大对跨境中小商家的补贴力度。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未来一年内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。
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需要技术和品牌赋能。以罗非鱼为例,如何通过技术提升肉质口感,摆脱土腥味;如何加强预制菜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,提高产品附加值;如何加强品牌营销,改变“低端鱼”的刻板印象,重塑品牌价值等,皆为产业扩大国内市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。
开辟贸易新渠道新方式,则可通过“海外建厂”推动加工出海,选择环境良好、原料丰富的新地区布局工厂,或通过“借道出口”实现转口贸易,打造新的商业通路。
历史经验表明,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最终催生了中国纺织业的集群化升级,当前关税危机也许正是中国水产产业从“低端加工基地”转向“全产业链链主”的历史拐点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思敏 孙岁寒
出镜: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周亦可
设计:何倩雯
资料梳理:杨玲 黄旭君 黄俊杰 温志勇 周亦可 邓汉文